魏征,唐代贞观年间的名臣,少年时曾参与瓦岗起义,跟随李密效力于瓦岗势力,但未得到重用。后来他投奔大唐,成为李建成的亲信与幕友。玄武门之变时,李建成被杀,李世民幸存并最终执掌大权。李世民即位后,并未对魏征下死手,反而任他为谏议大夫,让他在朝中继续担任直言进谏之官,成为君臣之间不可多得的参谋与镜鉴。
魏征之所以名声在外,源于李世民对身边人说过的一段话。传说李世民经常对随侍的侍臣们讲道:用铜镜可以整齐衣冠,用古史作镜可以知晓国家的兴衰变迁,用人作为镜子,则能看清个人的得失。我常以这样的方式警醒自己、避免犯错。但如今魏征离世,我却少了一面可以依靠的镜子。 魏征具备治国的才干,性情耿直,从不畏惧权势地位,遇事敢直言。每逢与李世民讨论政事,君臣之间往往能够听到他犀利而中肯的意见,李世民也愿意虚心聆听并接受这些建言。魏征因为得到君主的赏识而欣然自得,遂把心里所想尽数表达出来,毫无保留。 在贞观年间,魏征确实展现出卓越的才干,对实现贞观之治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。他的直谏与务实态度,为国家的政令与制度的稳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,成为当时政务运行的重要推手之一。 这句关于镜子的格言,流传甚广,因而魏征也由此家喻户晓,成为一代著名的谏臣。其实,魏征的结局并非过分惨淡,尤其在他病重之时,李世民对他仍然照顾有加,任命他为太子太师,协助辅佐太子。皇帝与魏征之间的信任并未因官职调整而完全消减。 临终前,魏征的情况仍被皇帝时常牵挂。李世民亲自派人探望他,特意屏退左右侍从,与他长谈良久,方才回宫。虽然这件事在外人眼中并非惊天动地,但对一个皇帝在临别之际仍能如此亲近地关怀一位忠臣,实属难得,也体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君臣情谊。然而,魏征死后,朝中却发生了一些波澜。太子李承乾的谋反案涉及侯君集与中书侍郎杜正伦等人,侯君集被处死,杜正伦被远贬。原来魏征曾向李世民推荐过这两位才干之臣,称他们具有宰相之才。此事让李世民心中不快,因此取消了衡山公主与魏叔玉的婚约,并下令拆毁魏征的墓碑。事后,李世民渐渐了解真相,认定此事与魏征并无直接关系,心情也逐渐平复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天载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