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下大势,合久必分,分久必合,这是自古以来的历史规律。自从大禹铸造九鼎,划分天下为九州以来,历史便在不断的兴衰更替中演进。九鼎先后辗转于商朝、夏朝和周朝,夏朝覆灭后,鼎迁移至周朝,周朝兴盛一时。正如《史记·封禅书》中所述:“遭圣则兴,鼎迁于夏商。周德衰,宋之社亡,鼎乃沦没,伏而不见。”传说大禹所铸九鼎,最终流落到了秦国,却不知所终。民间传言,秦始皇遗失了九鼎,导致秦国仅存在十余年;此后,历代封建王朝无一超过三百年便灭亡。然而,地处西域的小国却存续了长达1200年之久,直到北宋时期才在历史中消失。
夏、商、周及春秋战国、楚汉相争的舞台都集中在中原地区。西汉一统天下后,疆域逐步向外拓展,开始将玉门关、阳关以外的区域统称为“西域”。这只是狭义上的西域。广义来说,汉代开辟了丝绸之路,贯通中亚、西亚,甚至远及罗马,都可被视作西域的一部分。
展开剩余73%西域如同中原一样,拥有数百个大小国家。因资源匮乏,这些国家间的争斗频繁,几乎隔三差五便爆发冲突。汉武帝时期,张骞远征西域,强大的汉朝稳定了这片地区的和平。此时,西域仅存古三十六国,较为知名的有楼兰、精绝两古国。这两个古国在司马迁的《史记》中多次出现,但都在历史的长河中神秘消失。
在这漫长的变迁中,只有少数强国得以存活。古西域三十六国中的“于阗国”,自战国时期一直延续至北宋,长时间活跃于历史舞台。于阗国位于西域南道,约处于塔里木盆地南缘。它之所以能长久存续,与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密不可分。
西域地区土地贫瘠,不适合大规模种植,多以游牧为生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,生活在这里的中亚胡人接触了中原先进的种植技术,逐渐发展起农耕。公元二世纪,尉迟氏建立了于阗国,同时还向民众传授了养蚕技术。
于阗国的农业和手工业在西域三十六国中尤为发达,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。除此之外,于阗盛产玉石,还是大乘佛教的重要中心。自丝绸之路开通以来,于阗国便成为东西方贸易的重镇。
西汉在西域设立都护后,于阗国便归属汉王朝直接管辖。在汉朝的庇护下,于阗逐步成长为西域南方最强盛的国家之一。
东西两汉更替期间,中原战事频繁,无论是王莽还是刘秀,都难以顾及遥远的西域古国,导致西域三十六国进入了“战国”纷争时期,彼此吞并不断。莎车王最先称雄,意图统一南方,他率军攻打楼兰,掠夺千余人。楼兰王上书刘秀寻求援助,奈何刘秀自身正忙于内战,无暇他顾,楼兰因此陷入困境。
莎车王认为自己实力超过于阗,随后再次出兵攻打于阗,没想到于阗国力强大,将其击溃灭亡。楼兰趁机吞并南道的城邦小宛,将国境扩展至尼雅河,一时风光无限,与于阗国成为南道两大强国。
刘秀建立东汉后,一直无暇顾及西域事务。汉明帝时期,派遣班超出使西域。班超先到楼兰,深知楼兰与匈奴往来频繁,遂带30名随从伏击匈奴使团百余人,震慑楼兰,促使其归附。班超还派遣500人驻守楼兰,保障丝绸之路畅通。
于阗国实力更为强大,西北至疏勒的十三个国家均为其所征服。据《后汉书》记载,于阗拥有三万余兵力。虽然不能与汉朝数十万大军相比,但在西域已属庞大军队。
于阗国一直依附中原王朝,班超出使西域时,它立即归顺。即便魏晋南北朝时期,依旧保持朝贡关系。
随着历史的推进,西域纷争进入唐朝。贞观二十年,西突厥和亲,唐朝将龟兹、于阗、疏勒、朱俱婆、葱岭等地作为聘礼赠送,同时设立了四大军镇,统称“安西四镇”。
尽管变为军镇,于阗依然存续,直到宋朝。关于它何时灭亡尚无确切记载,但根据《宋史》记载,公元1009年,于阗黑韩王遣回鹘人向中原朝贡,显示于阗已归黑汗王朝统治,宣告其彻底灭亡。不过,因盛产“和田玉”,于阗在世人心中仍有显著地位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天载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