秦朝的灭亡,根源在于秦始皇的决策失误。如果他早早地立下扶苏为太子,历史的走向或许会截然不同。
秦昭襄王的统治历时56年,虽然在前41年实际上掌控政权的是宣太后以及朝中的四位权臣,但他在位初期便明确了太子的候选人。公元前267年,秦昭襄王的长子悼太子意外去世,两个年头之后,王室决定任命安国君为新的太子。安国君做了15年的太子,最终接替了父亲成为国君。
到了秦昭襄王的五十年,即公元前257年,作为质子的嬴异人成功逃离赵国,回到了秦国,并受到华阳夫人的收养,成为她的嫡子。公元前251年,随着昭襄王的去世,安国君继位成为新王,随即便立嬴异人(子楚)为太子。此时,嬴政的命运正在悄然改变。
公元前251年,赵姬和嬴政母子归国,尽管途中经历了一些波折,但秦庄襄王迅速确认了嬴政作为太子的身份,那时的嬴政才刚满九岁,年轻的他开始在王权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。
展开剩余56%公元前239年,21岁的嬴政开始亲政,最终在公元前221年,他以39岁之龄统一六国,结束了战国的纷乱,直至前210年,他在沙丘宫去世,这整整30年间,他竟然都没有正式立太子。
对嬴政未立太子的原因进行深层次的分析,或许可以发现一些线索。如果他能够像昭襄王、孝文王和庄襄王一样,尽早指定长子扶苏为太子,那么赵高和胡亥即使伪造诏书也不会得逞。不仅如此,有了太子,加之李斯也未必会与他们同流合污,朝中及军中的重臣,像蒙恬这样手握数十万精锐的将领也会坚定地支持太子,从而抵制那些阴暗的阴谋!扶苏也不至于因一纸虚假的诏令而自杀。
虽然秦始皇曾流露出立扶苏为太子的意图,但最终并没有向天下公开,这使得扶苏的合法性受到质疑,也正是这给了赵高与胡亥乘虚而入的机会。扶苏为人宽厚仁爱,若他得以继位,或许会实施轻徭薄赋的政策,至少不会像历史上那样对百姓施以过重的徭役,最终,秦朝末年的混战局面是可以避免的,强大的秦帝国也不可能如此迅速地步入灭亡的命运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天载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