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热问计划#
俄乌战场突然传来爆炸性消息。 8月28日,俄罗斯库尔斯克州代理州长辛施泰因公开宣称,朝鲜可能向俄罗斯增派多达10万人的部队。
不仅包括工程兵,还可能出动配备作战装备的坦克兵等专业兵种。 这一规模远超此前朝鲜1.2万人的特遣部队,足以扭转局部战局。
几乎同一时间,俄罗斯总统普京将踏上了访华之旅。
他此行不仅创下20多年总统生涯中最长的四天访华纪录,更携带财政部长、能源负责人、军工企业代表等豪华阵容,被克里姆林宫称为“世纪之行”。
最引人注目的是,普京主动提出要向中国“通报”与特朗普的闭门会谈内容,用词从“分享”变为“通报”,暗示着中俄关系正迈向前所未有的战略互信层级。
朝鲜对俄罗斯的军事支援早已不是秘密。
2024年10月,韩国情报机构首次披露朝鲜向俄派遣1.2万名士兵的计划,首批1500人通过俄海军舰艇抵达符拉迪沃斯托克,随后投入前线作战。
今年4月,朝鲜官方罕见承认其部队参与收复库尔斯克的战役,并首次公布101名士兵阵亡数据,印证了“将俄领土视为祖国领土”的作战口号。
而此次10万大军的动向,被俄方视为“雪中送炭”。
库尔斯克州代理州长辛施泰因直言,这些部队中包括1000名军事工程师,专攻扫雷和重建被毁基础设施,能释放更多俄军投入前线。
对朝鲜而言,这笔交易同样划算:每名赴俄士兵每月可赚取2000美元外汇(相当于朝鲜人均月薪的70倍),同时换取俄罗斯的石油、粮食及关键技术转移。
朝鲜大规模出兵的法律依据,正是2024年6月普京与金正恩签署的《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》。
该条约第四条规定:若一方遭武力攻击,另一方需“立即以一切可用手段提供军事援助”。
当美国记者质疑朝鲜军人现身战场时,普京回应:条约如何执行是俄罗斯自己的事。
月12日,他在与金正恩通话中再次感谢朝鲜对库尔斯克战役的支持,金正恩则承诺:完全支持俄罗斯一切措施。
一周后访华期间,普京不仅主动提出通报俄美对话细节,更强调要与中国“深入探讨互利合作新模式”,推动双边关系从“稳定”升级为“战略绑定”。
面对朝鲜10万大军压境,西方阵营陷入集体焦虑。 欧盟誓言推动新一轮制裁,美国却显得束手无策,特朗普政府既不愿公开谴责朝鲜(避免刺激普京和金正恩),又无法阻止兵力涌入战场。
这种矛盾在军援政策上尤为明显:美国近期批准向乌克兰提供3350枚远程导弹,但8.5亿美元费用全由欧洲埋单,美国只负责生产和交付。
更让西方担忧的是俄朝合作的“示范效应”。 两国以“炮弹换石油、士兵换技术”的物物交易,成功绕开美元体系。
朝鲜已向俄输送超1200万枚炮弹(占俄军消耗量一半),而俄方回报的导弹技术让朝鲜威慑力倍增。
韩国保守派因此疾呼“自主核武装”,日本则加速解禁反击能力,东北亚军备竞赛一触即发。
当前俄乌战场已进入三年半鏖战的关键阶段。 乌克兰人口从4300万锐减至2800万,适龄劳动力外逃导致兵源枯竭;马里乌波尔钢铁厂、扎波罗热核电等命脉产业或遭摧毁或落入俄控。
若朝鲜10万生力军到位,俄军将获得发起大规模攻势的能力,彻底打破僵局。
与此同时,西方军援却陷入“高成本低效率”怪圈。
美国向乌提供的ERAM导弹单价高达25万美元(美军自用价格更低),而朝鲜士兵的“低成本人海战术”正成为俄军的破局利器。
这种赤裸裸的现实主义博弈,让国际政治重回“炮弹即硬通货”的丛林法则时代。
天载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